20131116

三種飛蛾

在臉書見到一篇貼文,標明是取自楊絳《一百歲感言》 :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寫得很好,而且表達的大概是沒有人會不同意的見解;第二段尤其優美,讀到「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誰能不為之動容?

我到網上查看全文,原來其他段落都平平無奇;還有,據說《一百歲感言》不是楊絳所寫,乃「多事之徒」拼湊而成,難怪各段落的文風和質素都不一致。

無論是不是楊絳寫的,上面兩段文字,也可以被視為一位百歲老人經歷人生各種高低起跌而得的智慧。問題是,這些道理不少人都懂,就算之前沒想過,別人一說出來,也大多會立刻明白和同意;這種懂和明白,跟百歲老人的智慧有甚麼分別?

讓我用飛蛾作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飛蛾撲火,自取滅亡;人生有很多「火」,例如無止境的慾望、得不到的愛情、名成利就的機會、覬覦的權力、源於怨毒和嫉妒的滿足感,有不少人撲向這些「火」,卻不知道這可能會毀滅他們 --- 這些是盲目的飛蛾。

另一種是無奈的飛蛾,他們明白那些「人生之火」的危險,卻仍然控制不了自己,一面說「火啊!火啊!不要撲過去」,一面卻沒有停止拍翼,直衝火頭。他們抽象地明白一些人生智慧,但這些智慧在他們的生命裏是無力的,只是思想上的點綴。

最後一種是止息的飛蛾,年紀大了,他們僥倖沒有被各種「人生之火」燒毀,現在遠遠望著其他燈蛾撲火,自己則斂翼不動。假如只是老得想動也動不起,那仍然不是智慧,只是無奈上的無奈;假如是即使能夠飛動而依然樂於止息,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然而,年老的止息的飛蛾,未必能夠分清楚自己屬於那一種;別人的判斷,也一樣不可靠。

其實,對於年老的飛蛾來說,有智慧沒智慧都分別不大了,因為自己反正快要死去,而且智慧是傳不下去的,只能靠個人的體會。最有智慧的,是拋開智慧,細味自己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4 則留言:

  1. 三歲小童懂的道理,一百歲老翁不一定做到啊~

    回覆刪除
  2. 其他段落都平平無奇,這才凸顯出這兩段的睿智!

    回覆刪除
  3. //三十歲前
    就埋葬了自己//
    所以有些人每年生日也是廿九歲. -zpdrmn

    回覆刪除
  4. 看不出來那兩段有什麼好,我看它們也不會經得起教授的哲學分析。

    每個人生階段各有其「真」,不必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否則徒然洩漏了自己的「不淡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