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8

講價

不少人買東西喜歡講價,講得到自已認為最低的價錢時,大有「執到寶」的狂喜,其滿足感並不只是買到一件心愛的東西那麼簡單。

對這些人來說,講價是一種挑戰、一種樂趣。「開天殺價,落地還錢」隨時像是高手過招,要動用諸般策略,甚至還要演戲一番,要嬴並不容易,嬴了心花努放!

其實,在講價之戰中買方很少會嬴。做生意為的是賺錢,賣方永遠有個底線價,無論你講價技巧多高,也絕難令他以低過底線價把東西賣給你。如果賣方預備你會講價,他開的價一定比底線價高很多。只要你講價技巧稍為平庸,便會高高興興地付出比賣方底線價高出不少的價錢;你以為自己嬴了一仗,賣方則要咬著嘴唇忍笑,裝個苦臉說「無錢賺」!

當然,可以講價而不講則更笨。講價好比新年派紅封包,派了給人家的孩子,即使自己只有一個孩子,不讓他也拿人家派的便更賠本。大家都好像很開心,其實卻是個陋習。

我不擅講價,所以會盡量不到須要講價的地方買東西,有時避無可避(例如到中國大陸旅行時購物),我會運用以下的策略:見到一件有興趣的貨品,便在心目中先定了個價錢,講得低過這個價錢便當自己嬴了,高過這個價錢則堅決不買。然而,這個策略也非萬全,因為自己定的底線價會受到貨品的叫價影響;叫價五百元的東西,你會定個五十元的底線價嗎?(我相信有些人會,但我卻做不出。)此外,遇上心頭好時,甚麼策略也很容易不攻自破!

20100227

<中年>

東風來過
三月的柳絮早靜下
看那一樹堅實的松果
是否曾經逐水飛揚
已沒有分別了

很多事都明白如流水賬
也有些是沒寫下的詩
其餘的,飄過
像幾瓣遠處的
飛花

在清醒的空氣中
偶然會想像
某一株垂柳下
可能仍埋著
半壺欲醉的酒

20100226

生日隨想

每逢生日我都特別多思緒,今天也不例外。我一向都不怎麼慶祝生日,大多是家人或朋友替我慶祝,否則我自己會像平常一樣就這麼過了這一天。

我不認為出生本身有甚麼值得慶祝。一個人的出生是否值得他人慶祝,就要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做過甚麼的事;一個人的出生是否值得自己慶祝,就要看他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

每個母親生產時都受到很多痛苦,這才是生日值得紀念的,所以生日不妨也叫做「母親受難日」。

年紀越大,生日時的感覺便越複雜。活久了,人生的甜酸苦辣都嚐遍了,生日那天,我不會只回味嚐過的甜而期待更多的甜,我知道餘下的日子一定還有不少酸苦和辣。

人生已過了一半有多,我卻仍只會不斷問自己還有甚麼可以做到,而甚少點算自己已做了多少;我想,這顯示我的心態還相當年青。這可能是因為這麼多年來我都有鍛鍊身體,體力和身手沒有比從前明顯差很多,所以能托得起那年青的心態;到有朝一日我的身體垂垂老矣時,要繼續保持年青的心態便不容易了。

其實我是很怕老的。

20100225

哲學和武學

維根斯坦打過一個比喻:「一個不跟別人討論問題的哲學家,就像是一個從不下場搏擊的拳手。」一個拳手無論怎樣勤奮練拳、鍛鍊體能、研究拳擊理論,如果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絕不會成為拳擊高手,因為真正的搏擊千變萬化,固定的套路是不能應付的;無論練習的時候是甚麼招式,一到應用時就要隨機應變,而這種應變的能力,是要透過經驗慢慢建立的。要欣賞維根斯坦這個比喻,你不一定要視哲學討論為較技;他的意思可以是:無論你的思想如何深刻縝密,你想出來的哲學都可能有一些自己看不到的漏洞;只有不斷和別人討論,你才會較容易看到這些漏洞(或經他人指出,或在討論過程中自己慢慢看到)。

我教哲學時也喜歡用武學做比喻,例如:

「讀哲學而不搞通基本的邏輯學和弄清楚哲學史的來龍去脈,就如學武術而不練馬步和腰勁,腰馬不合一,練多久也不會練出真功夫來。」

「哲學如太極拳,要訣是慢和細。緩慢才可以做到細緻,細緻自然便會緩慢。為何要細緻?因為這其中涉及的東西錯綜複雜卻又不明顯,很容易遺漏重要的關節。」

「讀哲學讀到只會拋出一堆堆術語和理論,卻對哲學問題沒有深入的了解,就是花拳繡腿,只能騙騙外行的人。」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讀哲學只停留在皮毛的程度,不必到老已是一場空。」

「搏擊高手往往能一擊即中要害,哲學高手也有類似的本事,一眼便看見對手的論證有甚麼致命的毛病,一攻即破,不必多費唇舌。」

我也不知道這些比喻對學生有沒有幫助,但求自己過癮而已!

20100224

孺子不可教也

我每個學期都教一課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屬於所謂通識,學生一般不是主修或副修哲學,對哲學亦大多無興趣,只是考慮上課的時間是否配合自己的時間表,甚至是隨便揀一課,但求湊夠學分畢業。然而,我還是挺喜歡教這課的,因為可以向從未接觸過哲學的學生介紹一些刺激思考的問題,開開他們的眼界;如能引起一部份學生的興趣,我已頗感滿足。

這課的學生通常質素參差,有意聽書的都坐在最前幾排,有些甚至目不轉睛地望著我,聽得津津有味似的,留心得有點嚇人;無心向學的則縮到各個角落,在那裏對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像進入了另一個空間,不但柏拉圖、笛卡兒聲聲不入耳,連我講得其他同學大笑的笑話他們也毫無反應(不是聽了沒有反應,而是沒有聽到不知如何反應)。

對這些在課堂內事事不關心的學生,我用的是懷柔政策,例如好聲好氣要他們回答我的問題,或間中播些相關的videos以解他們之悶;即使懷柔失敗,我也絕少施行高壓,只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

這個學期的一班卻逼得我發了兩次惡。有幾個學生不但沒有留心聽書,還經常顧前盼後地交談,雖然聲音不大,但已很影響課堂的氣氛。我板著臉教訓了他們一次,不消幾天他們又故態復萌;早兩天我甚至可以說是罵了他們一頓,咬牙切齒兼手指指,今天他們又來了,你教我怎辦?最後的殺著是把他們踢走,我會做得出的。

這些是大學生,不是中學生,唉,真是的!

20100222

時間和金錢

很多人都會說時間就是金錢,意思大概是只要好好利用時間,就能以時間換取金錢;例如花時間去進修「增值」,便可以找到一份薪金高一點的工作,或者是提高效率,用相同的時間生產更多的東西,便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潤。我慶幸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看時間和金錢的關係。

年輕的時候,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沒有想過浪費了的時間本來可以用來努力賺錢。我當然知道錢的重要,可是,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賺很多的錢,一來是不曾想像過自己有朝一日會大富大貴,二來是因為那時有點混噩,還未搞清楚自己的人生路向,沒有甚麼要在三十歲前賺到第一桶金等等的宏願。

後來是有宏願了,卻是要當哲學家,這就確定了我走上一條不會發達的路。你見過有錢佬哲學家嗎?維根斯坦承繼了一大筆遺產,也決定不要了;即使他沒有放棄遺產,那也不是他憑哲學研究得回來的財富。讀哲學,無著落;哲學家,收入差;千古不易之理也。

我沒有發達,但現在總算有份很穩定的工作,收入夠養家和給兒子供書教學,還有餘錢買書買酒買音樂;有多一點錢固然更好,但我是絕對不肯用寶貴的時間去換取多餘的金錢。有些朋友的收入比我多兩三倍,然而,他們一星期工作五六天,每天工作八至十小時;他們羨慕我比他們多的空餘時間,我卻不羨慕他們我比多賺的錢。

人生就是那幾十年的時間,我或許會活到七老八十,或許明天便意外報銷,我活著的時間就是我的生命,我活著的時間的質素就是我生命的質素。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生命。

20100221

人算不如天算

有個好朋友由洛杉磯老遠飛來探我,但只有時間留一晚,於是我一早想好燒幾道小菜,買齊了紅酒、白酒及各式烈酒,準備和她飯後痛飲暢談。誰知那天早上突然失了聲,想必是感染了甚麼病毒,只能用沙啞低沉而微弱的聲線說話!上次失聲已是兩三年前的事,為甚麼偏偏要在這一天再失聲?朋友已上了飛機,即使不是,人家已買了機票,難道叫她不要來了嗎?

既然不能高談闊論,就做一頓美味豐富的晚飯,也不負有朋自遠方來的盛情。又是人算不如天算,四道菜中竟有兩道失水準,紅燒獅子頭不夠鬆軟多汁,干扁四季豆則炒得過熟;這兩道菜我燒過很多次,幾乎次次成功,為甚麼偏偏要在這一天失手?

朋友當然沒有介意,還讚我燒的菜好味道,只是我自己的心魔作祟,事事求完美而已。雖然我不能多說話,但當了個好的聆聽者,朋友也滔滔不絕的說得很開心。我想,她覺得這次是不枉此行的。

人生的大事小事,能盡如人算的畢竟不多,有時算錯了也不一定是壞事;如能順著事情的突變而變化,不那麼執著,便仍可能有好結果,只不過那好結果跟你原先想像的不同吧了。

20100219

可怕的氫彈

有個朋友這個學期在他的系裏開了一門課叫Science and the American Idea,他決定集中講授美國的核武發展。昨天他的課題是核武發展所涉及的道德問題;由於他認為自己未必懂得討論這類問題,便邀請我到他的課堂裏客串一次,只負責引導學生討論。

我一向對戰爭和武器的歷史沒有興趣,所以在這方面很無知。這次雖然只是客串一堂,我也要略為預備;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和翻過一兩本書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殺傷和破壞力最厲害的核武不是原子彈而是氫彈,一枚氫彈的爆炸力相當於投下廣島的原子彈的數百倍。最可怕的是,美國和俄國等大國擁有的核武大部份是氫彈,單是美國便擁有數千枚,足以摧毀整個世界有餘!當然,這些核武國家都有一大堆的所謂安全機制,以防發生核武意外,但任何機制都不能保證意外絕不會發生。

我還未決定是否會把Richard Rhodes的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看完;這些可怕的資料,我真的想知道更多嗎?

20100218

耳濡目染

跟其他父母一樣,我也希望兒子會成材。然而,跟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不一樣,我不會強迫兒子學這學那、補習補身、或為他擬定一個長遠的發展路線圖。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很多因素,而這些因素中能被父母控制的不會太多;我的做法是盡量為兒子提供一個能讓他發掘興趣的環境,希望他能盡早確定自己的志向。

我當然不是否定父母對兒女的影響力。不過,我相信有效的影響是透過耳濡目染而不是強迫教育。我的兒子快十三歲了,但早兩三年前他已明顯地對心理學、哲學、歷史、和電影有興趣;這不是由於我經常和他談這些東西,而是因為我家裏不時有所謂的文化聚會,當我和一大班朋友討論學術問題或分析剛看過的電影時,他都喜歡湊過來,雖然大多聽不明白,卻似乎聽得津津有味。

我曾問兒子為甚麼喜歡聽我和朋友討論問題,他說那是因為他覺得我們在討論問題時的說話方式很cool,話題也很特別。他覺得我們cool,便自然留心我們談話的內容,多聽了便漸漸明白多一些,有時我的朋友走了之後他會要我解釋一些我們討論過的東西;我不必刻意左右他,他的興趣便自然來了。最近幾次,他竟然在我們討論時插一兩句嘴,可謂大膽,其實是值得鼓勵。

我的父母都沒怎麼受過教育,我小時候當然不會有這樣的耳濡目染;由於種種機緣際會,我雖然發展得比別人遲,也終於做到自己十分喜歡做的事,算是實現了志向,真是幸運。我不知道兒子會不會像我這樣幸運,只希望我提供給他的耳濡目染會幫助他及早發展,令他不必太過依賴運氣,我便於願足矣!

20100217

天命難測

香港最有名的哲學家是李天命;如果你在香港街頭做訪問,要求途人甲或途人乙舉出一個香港的哲學家,他十之八九都只會答「不知道」或「李天命」。我想談的主要不是李天命,而是李天命的名氣。

李天命在香港的名氣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不認識李天命,從來沒有和他有任何學術上的交流;他的書,我亦只是隨便翻看過《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和《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他的名氣從這兩本書開始便越來越大,可是,這兩本書的內容都相當粗淺,不是甚麼哲學傑作。我不知道他後來的書是不是深刻些,也不知道他是否自有一套高深的哲學而只是寫些入門的書以啟蒙大眾;我知道的是,他的名氣只限於華語世界,而且主要是香港和台灣(跟唐君毅、牟宗三等不同,李天命的專長是分析哲學而不是中國哲學,寫的也大多是從西方哲學學回來的東西,但因為他從來沒有在英語的哲學期刊發表過文章,所以除了一些來自香港或台灣而在英美受訓練的哲學家,在西方哲學界沒有人認識他)。

其實,高深的哲學著作大概是不會令作者成為知名人物的;例如Naming and Necessity是部傑作,但哲學界以外知道作者Saul Kripke是誰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粗淺的哲學入門書,也絕少會成為暢銷書,因為大多數人對哲學都沒有興趣。那麼,李天命那些講思考方法的書為何會在香港這麼暢銷,令他聲名大噪?

可能的答案:
- 很多香港人想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李天命的書切合他們的需要。(不會吧!我認識的香港人都不是這樣的,而且這也解釋不了為甚麼其他講思考方法的書遠遠不及李天命的暢銷。)
- 李天命的書寫得特別有趣味、引人入勝,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有可能。不過,如果你不是先對哲學或思考方法有興趣,應該沒有耐性欣賞到李天命寫得如何的好。)
- 李天命魅力非凡,見過或聽過他說話的人都會被他吸引,買他的書只是捧他的人,書的內容倒是其次;這些李天命迷大力推廣他的書,造成類似cult的效應。(也有可能。我沒見過李天命,也沒聽過他的演講,無從判斷。)

歡迎提供其他可能的答案。

20100216

第一次舞獅的前因後果

我住的小鎮雖然不算太小,人口大約十萬,但中國人卻不超過一千。正因為如此,所以這裏的中國人互相認識的很多,而且較有動力搞一些聚會甚至大型一點的活動。每年的重頭戲就是春節聯歡晚宴,有二百人左右參加(這裏沒有大的中式餐館可以容納更多人);表演節目不外乎是鋼琴、小提琴、跳舞等,幾乎年年如是。

因為有人多年前買了個小獅頭和大頭佛頭套,我們每年都會找兩個十一二歲的小童來扮舞獅,以增氣氛。今年有個朋友忽然提議來個真的舞獅表演,他知道我有武術底,便說只要我肯舞獅頭,他便出錢買裝備,並負責舞獅尾。我以為他不是當真的,便口快應承了。誰知他竟真的在網上訂了個獅頭回來,我只好臨急抱佛腳學舞獅了。

我從來沒有舞過獅,只在當年學蔡李佛時拿起過獅頭一兩次。這次怎個學法呢?在這個小鎮當然不會找到師傅,唯一的辦法就是看Youtube上的videos;我找到幾個舞得好看而又不太難學的,先模仿基本的走動和跳躍起伏,再編一套有始有終有高潮的動作來。因為沒有現場的鑼鼓,我們便找來一段鑼鼓的錄音,再用電腦軟件剪輯到配合我們的動作。

獅頭在表演前十天才送到,所以我們只練習了兩次,綵排了一次,想不到演出時完全沒有犯錯,十分成功,觀眾反應很熱烈。我兒子做大頭佛,做得也很不錯。我相信如果這次舞獅不是在美國,我的感覺會很不相同 --- 這幾分鐘的表演,令我很強烈覺得自己始終是中國人。

雖然會露出我的真面目,也忍不住要把表演的video貼在這裏,就當是向各位拜年:

20100212

歲晚收爐,初四啟市

祝各位    虎虎生威,萬事如意!

假如你不是資優

昨天有個出版社的營業代表到我的辦公室來,她原本的任務是向我推銷教科書,但我開門見山說我用的書很好,沒有需要轉換;雖然生意做不成,她仍留下和我閒談了好一會。其實她定期到大學來推銷,我們以前已交談過幾次;可能因為我態度和善又愛說笑,她似乎頗樂意跟我說東道西。

已記不起怎樣扯到這個話題,我們忽然談起加州的資優教育。她對將一小撮學生判別為「資優」而給予特殊教育這做法很不以為然,認為人的天份和才能有很多種,不應該用劃一 的方法來選出資質過人的學生。她這看法我很同意,尤其是因為加州大多數地方都只是用智商測驗的結果作為是否資優的標準,忽略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才能。然而,令我特別感興趣的,倒不是她說話的內容,而是她那憤憤不平的語氣和神色。

她再說下去,我才知道原來這是她的童年陰影。她小時候得知有一些同學或朋友屬於「資優」後,便很想自己也像他們一樣,得到特殊的對待;可是,她就是過不了那智商測驗,於是一路不是「資優」,一路覺得自己打不入那些「資優」同學的圈子,很有被排斥的感覺。我看她已年過三十,說起這些陳年舊事還那麼咬牙切齒,可想這個「不是資優」的標籤對她的傷害有多深。假如她當年智商測驗拿高分而成為「資優」,她現在對資優教育的看法會不會截然不同?

我讀書的時候沒有資優教育,即使有,我也一定不會入選,因為我的智商不特別高。幸好要把哲學讀好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智商。

20100211

為何日本獨尊?

我和幾個同事每隔兩三星期便會在我家裏一起看電影,看完後討論一番,大家都很喜歡這活動。昨晚我們看了敕使河原宏導演的《沙丘之女》,討論完電影後,我趁機向同事們提出一個關於日本電影的問題:《沙丘之女》拍得很好,技法高超內容深刻;這麼出色的電影日本歷來生產了不少,還有像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黑澤明等舉世公認的偉大導演。為甚麼在亞洲所有國家中,只有日本在電影藝術上有這樣輝煌的成就?

這個問題我自己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其中一個同事說這可能是由於日本比其他國家早很多開始現代化,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迅速,很早便造就了一個有能力和餘暇欣賞電影藝術的階層。這說法不無道理,但我總覺不是個全面的解釋。如果你有甚麼獨到的見解,歡迎在這裏留言提出。

20100210

<青蛙王子>的哲學問題

<青蛙王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無論喜歡與否,大概不會認為那是個很複雜的故事。其實呢,這個故事充滿了哲學問題,只要你思考一下,看似簡單的情節便會變得很難理解。讓我舉些例子:

- 故事說王子被巫婆施法變成了青蛙,但那隻青蛙和王子要有甚麼共通之處,才足以令青蛙就是王子?
- 巫婆是不是令王子的靈魂走進青蛙的身體?如果是,這算是將王子變成青蛙嗎?
- 青蛙出現後,王子的肉身在哪裏?如果消失了,那麼青蛙變回王子之後,他的肉身豈不是新的?如果王子的肉身跟青蛙同時存在,為甚麼我們不可以說王子只是失去知覺,所以青蛙不是王子?
- 故事裏青蛙向公主說話,但青蛙沒有人的聲帶和舌頭,怎可能像人一樣說話?
- 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腦有密切的關係,青蛙王子要用青蛙的腦袋,可以有人的思想感情嗎?
- 公主很憎厭青蛙,但當青蛙變回王子後,公主見他英俊兼有一雙溫柔的眼睛,便答應嫁給他,這是不是真愛?
- 假如王子再變成青蛙,公主會不會再憎厭他(它?)?如果會,公主這種反應是否不合理?

幸好小孩子聽故事不會問這些問題,否則大人便不敢隨便講故事了。

20100209

有早知?

廣東俗諺有句是「有早知,無乞兒」,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想深一層,除非是極簡單的情況,否則這句說話的對錯是無從判斷的。

假如你說:「早知今天股市會升得這麼高,我昨天便不會把股票賣了,現在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樣說應該沒有問題,因為這只是關於昨天和今天的股市,你大可假定其他的因素不變;這是「有早知,無乞兒」的一個好例子。

可是,假如你說:「早知做生意會失敗欠債,我當年便不會放棄那份收入穩定的工作,現在還不生活無憂?」這個說法則有問題了。你當年的決定是一個人生路向的決定,涉及很多變數;這個路向的實際結果,並不能讓你知道其他可能的路向會有甚麼樣的結果,因為各個路向的變數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結果殊難逆料。就算你當年真的早知做生意會失敗,決定繼續做那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你現在仍有可能負債纍纍;你可能會投資股票損失慘重,或者被人騙財,或者惹上官非要花大量金錢打官司等等。

其實,只要是涉及幾個變數的情況,都很難肯定是「有早知,無乞兒」。簡單如:「早知這家酒樓的食物不清潔,我們一定到另一家吃,便不會像現在這樣食物中毒了。」這也難說;會不會仍然食物中毒,就要看你到哪另一家了,因為同一區內有兩間酒樓食物不清潔,是毫不出奇的事。

20100207

我的閱讀習慣



每個愛看書的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看那類的書、甚麼時間看、每次看多少、看得快或慢,可以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享受閱讀的樂趣。

我的興趣非常廣泛,而舉凡我有興趣的東西,都有大量的書可看,於是我看書難免貪多務得,明知生有涯而知無涯,也自甘迷途而不知返。我經常會同時看五六本書;所謂同時,當然不是同一時間看五六本書,而是同一時間有五六本書開始了而未看完,大致是兩本哲學書、一本歷史書、一本科學書(大多是物理學或生物學)、一本心理學或社會科學的書、和一本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我平均每天有三四小時看書的時間;對我來說,最有效率是在看一本書看到吸收已達飽和時立即轉看另一本書,那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可以令我的吸收能力保持在頂峰,如是者兩三小時內我隨時便看過三四本書。

讀大部頭的小說,我通常用細水長流的讀法,固定每天看十頁,那麼一部六百多頁的小說,我只需兩個月便可看完,而且每天都只是花很少的時間。這樣天天看,雖然每天只看很少,也不會有斷斷續續的感覺,好過今天看五六十頁,丟下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不看,然後再看五六十頁。

從前,如果我開始看一本書,不論那書是好是壞,我都堅持把書看完。後來才明白到在一本壞書上多花一分鐘,就是多浪費了一分鐘,很笨。現在,如果我未把一本書看完便肯定那不是好書,我不會介意半途而廢,介意的倒是自己已在這本書上浪費了不少時間。

20100206

咖啡與癮

別人都說咖啡提神,但我睏倦的時候,喝了咖啡依然沒精打采,精神奕奕的時候,喝了咖啡不會更加龍精虎猛。不過,我每天都喝三四杯咖啡,從來不是為了提神,只是愛它的香氣和味道,喜歡一邊看書一邊喝咖啡那種自然的配搭。

別人都說喝咖啡會上癮,但我天天喝,喝了這麼多年,似乎仍未上癮。如果我早上不喝咖啡,下午不會頭痛;即使幾天不喝,身體也沒有異樣。心癮呢?有點吧,但遠遠不及喝酒的心癮大。咖啡似乎對我的身體沒有任何影響,不但沒有提神醒腦的作用,甚至完全不會干擾我的睡眠;我經常臨睡前喝兩杯黑濃的咖啡,然後十分鐘內入睡。(我現在就正在喝著一大杯咖啡,也正是臨睡前,但半小時後我一定已在夢鄉。)

其實上癮這回事,可以因人而異;就算是硬性毒品,也不是人人都那麼容易上癮。弗洛伊德當年以為可卡因是治療情緒低落和消化不良的靈藥,卻不知道它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所以經常服用,還介紹給很多朋友;結果那些朋友全部上了可卡因的癮,可偏偏就是弗洛伊德自己沒有上癮!(註)

既然是談咖啡,不得不補上這句:香港茶餐廳的奶茶一流,但咖啡卻非常難喝。


(註)可參看這篇文章

20100205

遲生的春樹欣茂依然

讀村上春樹的《我談跑步時談些甚麼》(註),才知道他接近三十歲時突然萌生寫小說的念頭,放棄經營了幾年的酒吧,轉行當作家去。三十歲才開始寫,是遲了一點,但他寫作天份高,而且讀過很多一流的作品,所以一開始便寫出好東西來。他的第一部小說得了獎,之後佳作源源不絕而來;更難得的是,他的書都很暢銷,尤其是《挪威的森林》,據說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銷量第一。

我讀大學時《挪威的森林》正開始流行,但我卻視之為通俗作品,不屑看它一眼,真是偏見啊!不知怎的,我幾年前忽然拿起《挪威的森林》,讀了之後很喜歡(雖然那不是地道的村上),再多讀幾本,便迷上了他,長篇短篇,都愛不釋手(除了《發條鳥年代記》的結尾;那是個爛尾)。不知1Q84的英譯本幾時才面世?

我也有個遲來的寫作大計,那就是寫一部武俠小說。其實,我已寫了第一回開端的三千多字,只是有太多其他先要完成的工作和計劃,沒有繼續寫下去。不過,我不時都會構想故事情節和武打場面,想到的便記下來。這武俠小說我始終是會寫的,但可能是五六年後的事, 到時即使我寫出一部精彩的,要轉行當武俠小說家恐怕真是太遲了。


(註)此書的中譯本題為《關于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我這裏是直譯英譯本的書題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我不懂日文,但英譯本的書題遙應Raymond Carver的短篇小說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20100204

率性的限度

有個同事大半年前忽然得了重病,進出醫院多次,至今仍在家裏休養。我一次也沒有探望過他,相信有些同事會因此覺得我薄情。

我跟這位同事不是仇人,但我實在很不喜歡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平時也避免和他有甚麼不必要的交往。這次他病了,而且病得那麼重,禮貌上我應該去探望他;可是,我做不出專程走到他家裏噓寒問暖一番以表示關心,因為我事實上並不關心他。其實,我這個人不會作假,如果我去探望他,他也會看出我只是出於禮貌,並非真心關懷他,那有甚麼意思呢?於是我繼續率性而行,不理會別人怎麼想怎麼說。

然而,率性還是有限度的。昨天有幾個同事建議大夥兒去探望那位有病的同事,問我去不去。雖然我心中不願意,但口裏還是說出了那句:「好吧。」別人這樣當口當面問到,怎好意思說不去?說不去,就是擺明不喜歡那個同事,這樣我亦做不出;作個藉口不去嗎?我的演技不好,會被人家一眼看穿。唯有希望到時跟著大隊,我不需要說一些口不對心的話。

20100203

基督徒全天候快樂秘笈

基督徒跟常人一樣,有窮有富,有美有醜,有天才有蠢材,有事事如意的有頭頭碰著黑的,有些身體健康有些病入膏肓,但即使是一個又窮又醜又蠢又黑又病的基督徒,只要依著以下秘訣而行,保證任何環境下也可以活得快樂:

(一)你要知道,你事實上已經非常快樂,因為從你接受耶穌那天開始,聖靈便令你充滿喜樂,只不過你有時感覺不到已而。所以,在你誤以為自己不快樂時,你要對自己說:「其實我是充滿喜樂的。」多說幾次,你便會知道自己真是快樂得很。

(二)讓別人知道你的快樂,會令你更加快樂。因此,無論你是否感覺到自己的快樂(註),你也要對別人說你是如何如何的充滿喜樂。多說幾次,你便會知道自己真是快樂得很。

(三)當你遇到有人比你富有、貌美、聰明、好運,健康或有成就時,你便要提醒自己,如果對方不是基督徒,那麼在神的眼中你勝過他/她;如果對方是基督徒,那麼在神的眼中你們是一樣的好。結論:在神的眼中沒有人勝過你。得此結論,你便不會因為自己及不上別人而感到不快樂。

(四)雖然你是基督徒,但在這俗世人間你仍可以追求事業、金錢、名譽、和地位。成功了,你是榮己榮神,有雙重的快樂;失敗了,你可以視之為過眼雲煙,因為比起永生無窮無盡的喜樂,這短暫的挫折簡直微不足道。其實,就算你胸無大志、被別人視為沒出息,那也無損你的快樂,因為信了耶穌才是你最重要的成就。

(五)你當然可以追求理想的伴侶和美滿的家庭。得到了,便是雙重的愛,因為那是神的愛在你們的愛中彰顯;得不到也不要緊,因為有了耶穌在你的生命裏,你是不會孤獨的。

(六)雖然你已得救,可是你還有個軟弱的身體,而且魔鬼時時刻刻都會引誘你犯罪,因此間中行差踏錯是難免的。做錯事犯了罪當然不好,但神的愛是無限的;你求祂寬恕,祂一定會寬恕你,無須擔憂。

(七)神愛你、保守你,即使表面上是倒楣不幸的事,都一定是神認為對你有好處的。因此,這世上沒有任何事值得你擔憂。

基督徒,你還有理由不快樂嗎?


(註)參看(一)。

20100202

肚腩和時間

我平均每天運動超過一小時,包括跑步、舉重、練拳等,除了出外旅行,從不間斷。這當然是為了強身健體,保持活力充沛,而且運動多了,連腦筋也靈活一點。不過,我其實還有一個膚淺的理由:我不想自己長出大肚腩來;只要想像一下自己成為大肚男的模樣,我便即時有做運動的意志力。然而,今天忽然想到一點,似乎會令這個膚淺的理由站不住腳。

如果我明天便長出大肚腩來,當然完全接受不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大肚腩要經長年累月慢慢形成。可是,我仍然會對自己說,即使是十年八載後大肚腩才出現,我還是接受不了。問題是,既然肚腩是慢慢長出來的,到真有個大肚腩的時候,我已有足夠的時間逐漸調整心理,就不會接受不了;君不見那些大肚男都不當自己的大肚腩是一回事!這樣看來,只是現在的我接受不了將來的我有大肚腩,但將來的我卻不會介意,而且將來的我也不會在乎現在的我怎麼想。既然如此,我為何還要為了將來的我這麼辛苦去做運動呢?

幸好我還有其他做運動的理由。

20100201

明知故笨

說一個人笨,不一定是指他蠢。聰明和愚蠢已不容易分別,因為智力這回事,並不就是IQ測驗的分數這麼簡單;至於笨,跟智力似乎更無一定的關係,而且其中頗有些變化。

笨,一般是指行事不夠精明俐落,不懂得用快捷輕省的方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或令自己得到好處。蠢人大多笨嗎?我不敢肯定,但我知道很多笨人都不蠢(我有時就笨極,但很少人會認為我蠢),較有意思的一種是明知自己的做法笨,也故意笨下去。明知故笨者仍然是笨,但他們之中似乎聰明人比蠢人更多。。

我會將明知故笨的人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發乎自然,純粹是不計較、肯吃虧;這是可愛的明知故笨。第二類是心計下的結果,目的是取信取悅於人,或是為了製造虛假的形像;這是須要防範的明知故笨。

香港人很怕給人揾笨, 因為那表示你不醒目,是頗丟臉的事。因此,有些屬於第二類明知故笨的人會堅持兩大原則:一是要「除笨有精」,那麼結餘時終究不是真正的笨;二是不能「暗啞底」,先揚聲了,旁人便知那是故意的笨,不算是真笨。這樣一來,便不會背上不醒目的污名。

發乎自然的明知故笨是一種美德,有這美德的人已不多;明知故笨而又不介意給別人視為不醒目的,實在十分稀有。假如你身邊有這種人,你可要好好珍惜,不要隨便揾他的笨。